4月14日,江苏省工程师学会卓越工程师分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实践创新能力评价标准》立项暨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416会议室召开,出席研讨会的嘉宾有南京市建邺区科技局副局长张学森、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秘书长朱晓蓉、东南大学原副校长、江苏省工程师学会卓越工程师分会会长金保昇、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各建设高校代表以及省内优秀企业代表出席,会议由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陈扬主持。
朱晓蓉秘书长系统阐述了卓越工程师分会团体标准的研制背景,重点介绍了学会在标准化建设方面积累的实践经验与组织保障体系。作为团体标准牵头人,卓越工程师分会秘书长刘志远深入解读了《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实践创新能力评价标准》的编制框架,围绕“为什么评、评什么、怎么评”的逻辑主线,从政策导向、核心能力维度到具体评价细则进行全景式阐释,强调构建具有江苏特色、产教协同的卓越工程师实践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在研讨环节,与会专家秉持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对标准草案展开逐条审议。来自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建设高校及南京华策、金城集团等优秀企业代表围绕标准制定的可实施性、专业内容的完善等进行了讨论。就团体标准的考核方式、适用范围与能力评价要求等展开深度交流。针对江苏省重点产业领域,提出了强化工程伦理、突出场景化考核等建设性意见,为标准的实践转化注入产业智慧。同时,各企业代表针对标准工作讨论稿中的部分篇章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根据企业自身在该领域的经验,也提出了许多需要完善和补充的内容。
金保昇会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会议通过产教融合、多维协同,实现了理论架构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他强调,标准的研制不仅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更要着眼新发展格局下的人才需求,通过构建“能力画像-培养路径-评价反馈”的闭环机制,打造工程教育改革的“江苏范式”,为破解关键领域难题提供人才支撑。
(图文:黄淑勤 责任编辑:刘洋 审核:陈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