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校友记第二期: 殷殷报国情,拳拳航天心 ——陆元九

发布者:陈扬发布时间:2024-06-27浏览次数:293


 陆元九,192019日出生于安徽滁州。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是最年长的“七一勋章”获得者,也是我国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中国惯性导航之父。

 陆元九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辗转求学于战乱时代,是国立中央大学(现为东南大学)航空工程系招收的首批本科生,也是中国内地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1945年成为赴美第一批公费留学生,考取赴美第一批公费留学生后陆元九选择了仪器学,成为世界惯性导航技术之父C·S·德雷伯教授的首位博士生。

 19565月回国,8月参加工作,1982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

1980年喜迎导师德雷伯教授访华

 纵观一生,炮火中求学,荆棘里拓荒,陆元九用毕生精力为中国实现火箭凌空、卫星伴地、九天奔月、火星探迹的壮丽梦想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情牵华夏 满腔热忱尽忠报国

 他忍辱负重潜心求学,只为“学好科学救中国”1945年,陆元九成为赴美第一批公费留学生,当时在美国船上,他常常遭到嘲笑,但内心的想法却无比坚定,“学好科学,救中国!”为了不再让祖国受气而发奋图强。得知新中国成立后在美国工作的陆元九毅然辞职回到故土报效祖国,他说:“我始终有个信念,我是个中国人。”为了彻底扫清回国的障碍,他两度调离密级较高的科研小组,从事民用科技研究。阔别11年,陆元九带着先进技术和炽热的爱国心回国了,他与新中国第一批科技工作者,共同开创了我国的自动化领域,为“两弹一星”工程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专业技术基础。

开辟惯导 满腹经纶致力航天

 19491月至19541月,陆元九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并毕业,获得仪器学专业的科学博士学位,他是我国第一批航空系大学生,是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仪器学博士。在祖国最需要人才的时刻,突破重重阻力回国投身建设事业。他首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

 “文革”后,陆元九重新回到科研一线成为中国航天惯导系统的领军人物为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运载火箭、导弹武器、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方面的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规划和论证作出了重要贡献。

 陆元九把一生的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他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对党的无限忠诚自觉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2021年,他以101岁的高龄,成为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最年长的获得者。这是对他一生为我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矢志报国精神的最大肯定。

追求卓越 久久为功勇攀高峰

 20世纪40年代中期,赴美留学的陆元九一心想要“学点新东西”,决定师从“世界惯性导航技术之父”德雷珀教授,成为世界第一位惯性导航领域的博士,开始探索该学科领域的最新内容。回国后,恰逢我国启动人造卫星项目,他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用两个月时间研制出运载火箭结构图,和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创造性运用自动控制观点和方法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论述。

 在陆元九看来,科技创新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既要有跑百米的冲劲,又要有跑万米的耐力”,陆元九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带领我国航天惯性导航技术走向世界最前沿。

1964年,国立中央大学同班同学参加航空集会合影

后排左二为陆元九

攻坚克难 不畏挫折精进技术

 19962月,长征三号乙因飞行姿态出现问题导致星箭俱毁,给我国航天业带来巨大损失,当时76岁的陆元九勇挑重担,立刻赶到西昌发射场开展调查工作。他不顾年事已高连日工作,仔细检查每一项数据,最终把原因锁定在一根小小的“金丝”——双向可控硅。此后,陆元九总结教训,提出“99分都是不及格”。第二年长征三号乙成功发射,我国航天事业走出阴霾,此后开启了“嫦娥”“祝融”“羲和”“天和”等一系列新征程。

2006年,陆元九院士在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激光陀螺实验室与同事探讨问题

言传身教 “不失一分”,严谨求实

 陆元九经常向学生强调,要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项理论分析,每一份设计文件、每一次试验、每一个数据,容不得半点疏漏。陆元九的严格源于对年轻人的殷殷期盼,是为了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

陆元九(前排中间)在指导学生

 他提出学校教育与岗位培养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并着重强调了科研单位在工作中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建所初期,他组织了科研人员的专业技术学习和外语学习,并亲自讲授英语和专业课程,此外兼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和自动化系副主任,讲授陀螺及惯性导航方面的课程。1984年,陆元九担任了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常委的职务。在他的带领下,航天系统自培高学历人才已成风尚,航天人才断层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2004年,陆元九(讲台授课者)针对973课题为十三所设计人员授课

 “99分都是不及格”。陆元九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他的影响下,一代又一代航天科技青年,成长为心系祖国、科技报国、严谨求实的航天事业工作者。

 如今,中国航天已走过六十余年发展历程。从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以来,五院已累计研制并成功发射了400余颗航天器502所持续取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有力推动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发展累累硕果,事业蒸蒸日上。

总结

 本期系列推文旨在让卓工学子以优秀校友为范,向优秀陆元九院士等学习有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有一颗追求梦想的少年之心;有一颗不惧风雨的不屈之心;有一颗甘于平凡的坚韧之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中国航天日科普

 中国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于19704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人从未停止对宇宙的探索。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嫦娥探月、天问问天、神舟逐梦……赴九天,问苍穹,跨越星辰大海,永远在路上。

 1956年,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之时,一批热爱祖国的科学家,克服了重重险阻从海外回归祖国的怀抱;一批志存高远的青年人,满怀着忠心赤胆从全国各地加入到航天队伍。他们白手起家、从头干起,一步步创建起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几百年走完的发展道路。今天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与中国航天人的共同努力分不开,今天就来梳理一下中国航天的各大院。

 航天一院: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专门负责研发、生产运载火箭的,我们所熟知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都是一院研发生产的。拥有从火箭总体设计到弹箭体结构、测量通信、增压输送、测发控等分系统,几十个研究设计专业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单位。下属研究所包括: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研究所、北京发射技术研究所、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环境强度研究18所、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航天四院:即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专门负责研发生产运载火箭、导弹、卫星、载人飞船等航天产品的固体发动机的部门。航天四院拥有西安航天动力技术研究所、湖北红星化学研究所、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陕西电器研究所、陕西向阳化工机械公司科技信息研究所、西安航天动力测控技术研究、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航天科技情报研究所。

 航天五院: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我国空间技术及产品的研制部门,比如神舟系列飞船、卫星、空间站等航天产品都是五院研制的优秀代表。航天五院下属研究所包括:山西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汕头电子技术研究所、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天津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

 航天六院:即中国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部门,液体火箭发动机主要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各各种卫星的推进动力上。研究院下属12家企事业单位,控股上市公司为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航天七院:即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要负责研发国防装备、各型号火箭弹等国防产品,比如我军装备的卫士系列多管火箭就是该院产品。该院下设六个工程设计所(含国外工程部);一个环保研究所;二个中心(计算中心、环境监测中心);五个设计分院;三个公司以及文印和档案图书馆。

 航天八院:即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要研发地空导弹等战略武器,比如猎鹰系列防空导弹就是该院产品。航天四院拥有以下研究机构:导弹总体设计部(八部)、火箭总体设计所(805所)、卫星总体设计所(509所)、机载武器总体部(挂靠八部)、空间科学总体部(挂靠805所)、导弹总装所(800所)、火箭总装厂(149厂)、卫星总装所(812所)。

 航天九院:即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要负责研发航天电子系统集成、计算机与微电子,各类航天机电组件等遥感航天产品。航天九院包括:中央在编事业单位十院、13所、16所、771所、772所、776所、779所、704所划归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管理,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及所属165厂、825厂、693厂、539厂、200厂、289厂、230厂、7107厂、7171厂和其他控、参股公司委托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管理。

 航天十一院:即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要从事飞行器空气动力综合技术研究和特种飞行器研制,比如应用于国防领域的各型号无人机等。下属研究所包括:空气动力理论与应用研究所(第一研究所)、空气动力实验与工程应用研究所(第二研究所)、风洞工程技术研究所(第三研究所)、技术基础研究所(第四研究所)。

 航天十二院:即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主要负责培养航天高端人才和编制未来航天发展战略的部门,属于中国航天的智库。

 航天科工集团:以上九大研究院均隶属于中国航天集团,而航天二院、三院、十院隶属于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工前身为195610月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经历第七机械工业部(19819月第八机械工业部并入)、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19997月,成立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20017月更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201711月更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航天科工现由总部、5个研究院、2个科研生产基地、11个公司制、股份制企业构成,控股6家上市公司。主要上市公司包括航天信息、航天晨光、航天发展、航天长峰、航天科技、航天电器、锐科激光、宏华集团(港股)。

 中国航天科工构建了固体运载火箭及空间技术产品等航天产业自主开发与研制生产体系。自主创新研制的数十项技术产品护航“神舟”飞天、“天宫”对接、“嫦娥”探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空间站”建造,有力保障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的圆满完成。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被誉为中国的“导弹摇篮”,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飞航导弹武器系统、固体运载火箭及空间技术产品等技术开发与研制生产体系,所研制的国防产品涉及陆、海、空、天、电磁等各个领域,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协调发展格局。

让我们一起

祝福中国航天

致敬航天追梦人!


中国航天日科普内容源于“溪流之海洋人生”公众号

文:刘洁蓉、王天涵 责任编辑:刘洋 审核:陈扬



Copyright © Southeast University 东南大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8665号-1 公安备案号:320102020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