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于深山,耕于原子
他是控制核反应的研究专家
他是发展核动力的技术大拿
是国家重点工程中的攻坚手
也是坚守在国防科技战线上的
一名“老兵”
本期校友记人物——于俊崇
于俊崇,中国工程院院士,男,1940年12月出生于江苏滨海县。中共党员,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重点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工程研制总设计师。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1965届校友。
艰苦奋斗,与核结缘
于俊崇最初对核动力的认识始于中学时期阅读的一本杂志,其中描述了原子能的潜力,引用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一块火柴盒大小的铀235足以推动一列火车绕地球多圈。这一画面深深地震撼了年轻的于俊崇。
1965年,年仅25岁的于俊崇先生从南京工学院毕业后,被派往四川绵阳的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尽管如此,他在分配到核装备项目时面临着挑战,因为他缺乏反应堆结构、反应堆物理和反应堆控制等方面的知识。面对同事的建议,他也曾考虑转向其他方向,如设备、容器或系统等,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召激励了他坚持下去。于俊崇热情投入核领域,不断自学反应堆原理,阅读了格拉斯登的《反应堆原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核动力装置》以及西安交通大学教研组的教材。最终,他克服了种种困难,胜任了这项工作,并在此过程中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开始了核动力研究之路。
群山巍巍,但行前路
作为核动力专家,于俊崇一生都从事核反应堆工程研制及设计研究工作,在核反应堆热工水力与核安全、核动力总体等专业领域有很深造诣。他参加了中国第一代压水堆型核动力装置、第一座脉冲反应堆、乏燃料研究堆等工程研制;参加了秦山二期核电站、新型反应堆等的方案研究和立项论证工作。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在负责策划、组织工程设计,支持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2004、2005、2009年分别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获国家重大贡献奖及金质奖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如今,已经80多岁高龄的于俊崇还在为核能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针对我国发展核电是否安全,还要不要发展核电,当前我国核电发展模式是否合适等一系列问题,于俊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提出发展核电应把它放在所有能源发展的大环境中去综合考虑;针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迅猛、初投资低的特点,提出核能发电要努力减少保守性,提高经济性,发展多用途等建议。否则在发电领域有被挤出主力军的风险;针对新技术无序竞争现象,提出“科技攻关集中国力、电站运营进入市场”的建议。他认为:就目前来看,在能源清洁转型中,“核电是要发展的,而且是主力军”。但随着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各种能源的竞争势态必然出现,核能不可能长期作为主力军存在。
于俊崇将自己的满腔热血献给了祖国的核动力事业,几十年的努力付出也让他获得了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以及其它诸多荣誉。提起这些荣誉,于俊崇却谦逊地说:“事是大家共同干的,我贪了天功,惭愧!”
如今,于俊崇院士虽然已经成为了坚守在科技战线上一名“老兵”,但他仍然继续为核动力装置的技术服务和后续科研设计奔走忙碌着……
(文:刘洁蓉、汪昱辰 责任编辑:刘洋 审核:陈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