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东南大学依托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培育核心导师团队,开发核心课程,攻关核心技术,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样板间”;实现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制,做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探索形成工程硕博士有组织联合培养的新范式。
为加深卓越工程师学院学生对于卓越工程师的理解,增强自我身份的认同,自觉承担起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时代使命,特举行本次师生面对面专访活动。
专访对象介绍
陈思宇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副研究员。美国沥青摊铺技术协会(AAPT)会员、国际华人基础设施工作者协会(IACIP)会员,曾任IACIP通讯刊副主编(2016-2018)。担任期刊Journal of Road Engineering (JRE)青年编委;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Engineering,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Research and Technology等期刊审稿人。
访谈环节
Q:陈老师您好,很荣幸能邀请到您参加本次活动,陈老师作为交通学院年轻有为的老师,您对于交通领域有什么感悟或者说对于交通的学生有什么想说的吗?
A:我认为咱们交通领域的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还是需要更过的面向企业,面向实际生产中的重难点问题。这也就是在学术型硕士之外还需要专业型硕士对于实际工程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同时这也解释了专业型硕士培养计划中的企业实习一年的缘由,借助国企央企大平台,深入实际了解,研究,解决工程问题。在这之前需要各位同学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认真钻研课本,课堂上的专业知识,为之后面对问题有底气提供基础。
我们所学,所做都是为了今后能够便捷快速高效的解决工程上遇到的问题,那同时也要求咱们的同学需要学科交叉的视野,协同合作的思路。例如,你需要在沙漠上修路,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材料克服恶劣高温,并具有较好的强度以及服役时长。在开始设计之初,能否将可持续发展的想法纳入设计思路,能否利用沙漠高温的特性,回收热能,其中的效率转化率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机械设计可以实行这一点,那么这就会涉及到很多的学科,相当多的领域。咱们作为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需要积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Q:据我们了解,您在沥青路面抗滑,路面3D打印人造纹理,沥青路面结构及材料,道路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等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请问老师您个人是如何对这些领域进行学习研究,对于我们刚进入这群门外汉有什么关于如何从事科研研究的建议吗?
A:这个问题的回答我认为需要落到问题导向这四个字上,就像你刚才提到的我做的这些路面抗滑,沥青路面结构以及材料等,都是在实际工程中急需解决的。以江苏高速公路为例,经过了几十年的服役,路面表层平整度上升,可以给车辆提供的摩擦力大大下降,这对驾驶员造成相当大的安全隐患,那么就引申出一个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对路面进行修复,使得摩擦力上升,这就是做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契机。随后新的方法出来之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能否对技术进行改进,使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施工便利。最后经过几轮这样的反馈问题,改进问题,施工技术在不断成熟,你的研究进展也不断地深入,这样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路是比较理想的。
思考、设计、应用、反馈、改进、再应用……,这样一个研究历程是之后你们会经历的,需要你们不懈的努力。同样这也是你们作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需要进行思考的,明年进入企业,接触到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就将由你们从每一个环节进行仔细地考量,直接或间接地提升生产中的效率。
Q:据我们了解的话,陈老师担任过本科生的班主任,同时又是优秀的硕导,请问您认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区别在哪,研一新生又该如何进行身份上的转变?
A:本科生和研究生我认为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本科生是被动式的学习,而研究生阶段是一个主动学习阶段。本科阶段你要学通识课,各种类型的课你都会上,之后的专业课也是有老师依据规定的教材或者资料进行教学,类似于高中的填鸭式教学,将知识一股脑地塞给你,你不用进行太多的思考,学习知识广而浅。研究生阶段的知识学习部分老师将会更多的进行引导式教学,课程作业和考核也将换成开放式论文,需要同学们自己查阅资料,总结,归纳。在之后的独立实验研究阶段,更是没有固定的教材和知识供使用,更多的需要你自己进行研究,研究生的学习细而深。
同学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导师只是给你提供方向上的指导,确保大方向上不会走偏,绝大部分的细节问题需要你们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实验如何设计,参数指标选取等等,需要你有理有据的比选。
Q:回到卓工计划,去年八月份,教育部和国资委联合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试点建设,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试点建设牵头单位一共十八家高校,江苏省内只有东南大学一家建设高校。
请问您对于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有什么看法吗?
A:东南大学作为老牌工科强校,在应对工程问题上具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东南大学作为首批入选卓越工程师建设高校的原因。
传统的培养模式在解决工程问题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往往是发现问题,再去找相应的学者咨询,那么卓越工程师所提倡的模式就是研究人员身在一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这也对你们这一批卓越工程师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因为你们的培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那么相应的在之后你们进入到央国企工程一线上,你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就不再是普通的修路架桥,而是类似于港珠澳大桥一样的世纪工程。这需要你们从现在起坚定信念,勇于奉献,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为深入一线打好基础。
Q:最后一个问题是您觉得对于对于交通学院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呢?
A:最重要的要具备决解决问题和沟通这两种能力,作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你们的定位便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相应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如何在复杂实际问题中快速高效的解决问题,施工中,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一点没错。随后就是沟通能力,这不仅是你们需要具备的能力,也是所有研究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例如你做出的这个东西,这个技术很好,和往常的技术相比在操作上更加便利或者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又比如你研究的课题具有重大意义,那么你就需要拥有足够的沟通表达能力,将你的研究重要性准确地传达给其他学者。
问答环节
Q:陈老师您好,我是道路方向的学生,学院目前还有岩土,交规等不同方向的学生。我的疑问是之后进入企业之中,企业实际的问题和我的研究方向是否契合?
A:在你实际进入到企业之后,其实给你们的研究内容是一个大的方向,你在其中是负责肢解过后的和你相关的一个小方面。你不用担心专业度
契合的问题,也不用担心所学知识不对口的问题,因为知识在学到和发挥作用中是需要经历实践的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你才能对于各项要求、数据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Q:陈老师您好,既然传统的专业型硕士也是以工程问题为导向进行培养的,那么为什么还需要培养卓越工程师?因为现如今的专硕的群体远远大于计划中的卓越工程师。
A:陈思宇:现如今的专硕的培养方向更多的落在导师所进行的横向课题之上,导师能力有大有小,所承担的课题的大小也有区别。实际中所进行的大部分课题的体量小,资金相应的也不会很高,所进行的研究也是针对某一特例,没有很强的普适性。那么卓越工程师计划就不同了,它站在国家战略这一层面,所针对的工程问题是国家乃至国际的难题,属于高精尖复杂问题,相应的平台层次不一样,所获得的成长也不一样。
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方向,陈老师作出了具有学术高度和问题意识的分享与交流,结合了自身的研究领域和科研之路,给在场的同学们宝贵的意见。活动结束,陈老师与同学们进行合影留念。
(图:王薰漫、吴昊然 文:黄鸿楷 责任编辑:刘洋 审核:陈扬)